当前位置:芙蓉文章网 散文美文 漫谈青海结婚风俗

漫谈青海结婚风俗

收录时间:2021/7/25 4:27:36

关键字:新娘  婆家  媒人  娶亲  

阅读:1498

   漫谈青海结婚风俗

     文/杨永春

  在青海结婚的风俗,各地区都略有不同,但总体来说,就是说媒、订婚、送礼、备婚、娶亲、婚礼、摆针线、闹洞房、闹公婆、回门十个阶段,俗称“十全十美”。

   一,说媒

   首先就是说媒, 说媒在青海都比较盛行,就是两情相悦,自由恋爱,到最后都必须找个媒人,这种风俗古代盛行,现在还是盛行。而且,媒人也可以起到中间人的作用。男女双方家长有些话不好当面去说,都有媒人去透露消息,避免了不必要的尴尬,因此,媒人在青海尤为重要。

   以前,在青海说媒始终离不开茶叶,而且每一次的送茶叶都有不同的讲究和说法,综合起来共有五个内容。

(一)走茶叶

   在青海说媒也叫“走茶叶”,就是指媒人穿梭于两家之间说媒撮合的时候,提的礼物就是茶叶。究其原因,一是茶树比较特别,明代有个叫郎瑛的人,写了一本《七修类稿》,里面有这样的记载:“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誉为女子受骋,忠贞不二。第二个原因,就是茶叶产自江南,青海并没有茶树,而青海是高海拔地区,一直是高寒确氧,据典籍记载,茶的归经是“入心、脾、肺、肾五经”。归心、肺、胃经。 茶——平衡油脂 茶味甘苦涩而性凉,自古就是养生的佳品。《食疗本草》记载茶“利大肠,去热,解痰”,《日用本草》说茶可“除烦止渴,解腻清神”。茶的清脂功能能够使头发保持清爽感觉。 [编辑本段]茶药与茶疗 茶文化与中医药,两者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而且都与神农氏这一传说有关。

所以唐代即有“茶药”(见唐代宗大历十四年王国题写的“茶药”)一词;宋代林洪撰的《山家清供》中,也有“茶,即药也”的论断。可见,茶就是药,并为药书(古称本草)所收载。但近代的习惯,“茶药”一词则仅限于方中含有茶叶的制剂。 由于茶叶有很多的功效,可以防、治内外妇儿各科的很多病症,所以,茶不但是药,而目是如同唐代陈藏器所强调的:“茶为万病之药”。

茶不但有对多科疾病的治疗效能,而目有良好的延年益寿、抗老强身的作用。

   从古致今,青海人每天早上喝一碗熬茶,顿时神轻气爽,全天舒畅,对茶的需求也就尤为重要。但古时候,茶商从遥远的南方靠马帮将茶叶千辛万苦地运送过来,就成了稀罕品。所以到女方家说媒,拿着茶叶显得比较郑重。青海人不仅说媒,逢年过节走亲戚看朋友,也喜欢拿茶叶,提上茶叶就说明对方在自己心目中的位置相当重要。

   (二),提话茶叶

   在青海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说,在从前,男女双方结婚都必须尊循这一原则。如果男方家看上谁家的姑娘,或男方家找不到媳妇,就先去请个媒人,然后男方家再准备一包茶叶,外面包上红纸。让媒人提着去姑娘家,当媒人将包着红纸的茶叶放在柜子上时,女方家也就明白这是媒人上门提亲来了。

  媒人就坐后,向姑娘的父母说明给那个地方的谁家提亲,并介绍婆家的情况,介绍女婿的人品等等,当然,媒人常常受男方家委托,尽说些男方家的好处,有时还夸大其词,由于,以前交通不便,如果男女双方离的太远,女方家无法从别的渠道了解男方家的情况,就只能听信媒人的花言巧语,甚至坑害了许多善良的姑娘。但是现在,随着交通的发达,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发展,这些情况就很少发生了。

   所以,这一次媒人上门,主要是证求姑娘父母的意见。也叫“提话茶叶”。姑果姑娘的父母同意,就留下茶叶,如果不同意,茶叶也留下来,只是在吃饭的时候,用招待的饭食含蓄地表达出来,如女方家同意,就做顿“拉面”来招待媒人,如果不同意,就做顿“面片”,俗称“成了拉条子,不成是面片”。媒人从面食的招待情况就明白,这桩媒成与不成。而女方家,则通过面食,即传达了意见,又不伤其情面。

  当然,不论是现在还是以前,婚婚的成败,主要原因还在于讲究门当户对,用青海人的话说,就是“砖门对砖门,土门对土门”。如果两家贫富差距较大,或地位、权势太过悬殊,那这样的婚事,就是媒人再会说,也无济于事,婚事难成。

    (三),说茶

假如,姑娘家没有意见,而爽快地收下了茶包,就意味着可以考虑婚事。

  媒人马上会将这一消息传达给男方家,而男方家经过几天时间的准备后,重新请媒人拎着茶叶包再次去女方家。

  当然,这一次拎的茶包比较多,分成若干份,每份都用红纸条包起来,而且每份两包,喻意能好事成双。分别送给姑娘的几个长辈。而女方家,在接到媒人要上门的通知后,早已把几位长辈全请到家里,并备好饭食,等待媒人上门。

   这次,媒人上门后,当着各位长辈的面,再次介绍男方家情况,凭媒人的三寸不烂之舌,把男方家大夸一通,在证得各位长辈,特别是姑娘舅舅的同意后,开始商讨订婚、送礼、择喜日等事项。所以说这回提的茶就叫“说茶”。

   (四),讨果茶

第四次上姑娘家送茶叶,媒人往往会选择一个吉利的日子,也就是选择阴历的初六、初九(或十六、二十六),喻为“六六大顺,长长久久”。

   这一次送的就不单茶叶了,还要加上核桃、桂圆、红枣等。茶包上面不仅和前几次一样贴上红纸,而且在红纸上面还要贴上金黄色的双喜字。  

   这次,姑娘家照例准备丰盛的酒食招待媒人,饭桌上,把通过几位长辈商定后,拟好的礼单及送礼、订婚的日子一并告知媒人。当然,现在社会进步了,年轻人相识的机会很多,似乎不用媒人来回撮合了,有关礼单等事项,私下里两家就商定好了。此时的媒人只不过是个形式而亦。所以这第四次的茶叶就叫“讨果茶”,寓意是“讨得结果、择吉定亲”

     二, 订婚

   在青海,举行订婚仪式的一个主要内容,也就是“合婚”。双方家长,将男女双方的出生年月(阴历),生辰八字等写在一张大红贴上,这种帖子也有一个专用名字,叫“庚帖”。交给媒人,由媒人将庚帖再转交给双方的父母,由男方找阴阳先生推算八字,看属相和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还要请阴阳先生“让解”。这就是所谓的“合婚”。

所以说,在青海,合婚是个重要的一环,有很多婚姻,就因为双方家长,太相信阴阳先生的胡说八道而没有成。其实,婚烟的好坏全靠男女双方在今后的生活中,有否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之的支持。

   现在的年轻人结婚,再也没有“合婚”、“订婚”这一说,他们追求的是性格上是否相合,是否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爱好和对未来生活的共同追求。

     三,送礼

   在经过说媒、定婚等繁杂的程序后,男方家就开始准备送礼。就是按媒人带过来的女方家开好的礼单,按单购物,彩礼一般分为两项,一项是表礼,一项是干礼。表礼就是姑娘穿的各色衣物、用的首饰、化妆品等,而干礼就是现金。

其实,随着时代的变化,礼单的数目和花样及干礼等也有所变化。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单和干礼的份量越来越重,一至于成了“天价彩礼”。

以前,按老规距,彩礼的数目一般分为二十四表礼,或者三十六表礼。一份表礼就是一块一丈四尺长的衣料,还有一串穿了五百枚铜钱的钱串。二十四表礼就是二十四块衣料,二十四串铜钱。这些衣料也分不同的质地,条件好的人家送绫罗绸缎,而贫穷人家就送各色花布、粗布,一般也只送二十四表礼

  解放后,送二十四表礼、三十六表礼的习俗慢慢消失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卖成衣的商店应运而生,特别是裁缝铺的增加,从根本上解方了新媳妇自己缝制衣服的烦恼。所以彩礼的礼单也随之变成了棉袄多二到四件,四季衣服二到四套,毛线六到八斤,还有手表、耳环、项链等等,并且干礼多少钱等,且钱数都选用3、6、9吉利数字。

  所谓“干礼”就是女方家置办嫁妆的这部分费用,如果女方家将“干礼”据为已有或只用少部分,就会被男方家的人看不起。当然也有姑娘父母收了“干礼”后,全部据为己有的,但这都是少数。后来,女方家要的财礼,一般都是金银手饰和一定数量的“干礼”。现在条件好了,有许多女方家,给姑娘的陪嫁往往比所要“干礼”的钱数还多,特别是许多独生子女的家庭,往往男女双方家长尽量拿出各自的积蓄,共同为孩子们准备婚礼。

   到了送礼的这一天,媒人带着男方家的亲戚,主要是男方的舅舅、伯伯、叔叔、姑父之类的四到六个人,抬上准备好的彩礼,每份彩礼上都包着红纸,红纸上贴着喜字。另外,还要端上一个礼盒,礼盒里装着红枣、花生、柿饼、瓜子、葡萄干、桂圆、糖果、蕨麻、枸杞、核桃、松籽、蜜饯等十二样干果。礼盒上面放着两块羊肉方子,同样贴着红纸和喜字,这个礼盒一般由媒人端着,除此,还要带上茶叶两包,烧酒两瓶,茶叶和酒都得用红纸红绳包扎,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往女方家去送礼。

   而女方家也早已做好了准备,请了厨师预备好酒席。炕上也坐满了亲戚,也是姑娘的舅舅、伯伯、叔叔之类。在送礼仪式上,女眷似乎不参与。酒席一般是八盘,这是一道青海人独创的筵席,菜的样式、花色、搭配,还有上菜的顺序,都有严格的讲究。当开始上甜食时,也就是上“酿米”、“酥合丸”这两道菜时,未来的新娘子穿着大红棉袄,头上插满绢花,由一位年长的女眷陪同着,给桌上的人敬酒。男方家的舅舅或伯伯喝下酒后,会在敬酒的托盘里放上一个红包,或一块衣料。当然,这是很久以前的规矩。现在,送礼仪式上新郎也参加,而且由于两人经常见面,新娘也不再刻意打扮。只是,放进托盘中的红包只会越来越鼓,不敢有丝毫的缩水。

   送礼的第二天,女方家准备好羊肉方子一个,茶叶两包,请媒人回送给婆家,这个仪式称之为“回酒”。同时暗示姑娘家对婆家,送来的彩礼表示满意,将按彩礼的数目为新娘准备嫁妆。

   四,备婚

   备婚是结婚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仪式,以现代社会为例,结婚前装修房子,采买家具电器,拍婚纱照,新娘子购买首饰、选择礼服,到结婚前夕订酒席的饭店,花车的租赁,伴郎伴娘的人选。新娘子的化妆,盘发,选择婚纱,哪一样不得要费尽心思,精心策划?往往在备婚阶段因为意见不合而到致闹分手的时有发生。所以,备婚是个漫长、复杂而又特别磨人的阶段,也是考验小两口以后生活能力的阶段。

  在以前,备婚也很复杂,那时,男女双方不见面,不会因为意见不和而打架,但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往往是跟自己的父母闹,女儿嫌母亲陪嫁的少,儿子则嫌父母偏心,给他娶媳妇时掏的钱和别的兄弟不一样多等。在或明或暗的嫌隙中,留下了以后兄弟姐妹之间闹矛盾的隐患,这也是考验父母亲一碗水是否端平的最佳时刻。说归说,做归做,结婚前的筹备工作还是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特别是新娘家,忙着准备嫁妆。嫁妆分为三部分,一是陪嫁的炕柜、门箱、书架等,这要请来木匠打制。二是各种首饰,包括戒指、耳环、手镯、簪子、胸壶等,要到银匠铺选好款式,请银匠打制。第三部分就要靠新娘自己动手了,包括四季的衣服,各种刺绣品,还有床上用品,那会儿应该叫炕上用品,被褥、床帐、枕头都要靠新娘一针一线绣出来。还要给新郎准备一套衣服,婚礼那天当众穿在新郎身上,叫做“冠带新郎”。

  在结婚的前一天,新娘家一片繁忙,新娘沐浴过后,既由一位请来的女傧相为新娘“绞脸”,就是用一根绷紧的线绳把新娘脸上的汗毛拔去,之后,用一枚煮熟的鸡蛋在新娘脸上轻轻揉搓,使脸上皮肤变得光滑滋润。条件好的人家,还在这几天里专门煮了梨汤让新娘洗脸,近亲的女眷们送来牛奶、糯米粥、桂圆红枣汤给新娘喝,让新娘在结婚这一天显得容光焕发、光彩照人。

   新娘在炕上绞脸的时候,外面的亲眷们在忙着为新娘“添箱”,就是亲戚朋友们过来随份子、搭礼。现在多是现金,在以前,都是给新娘送一些衣料或生活用品。最常见的是暖瓶、洗脸盆、镜子。新娘家准备了丰盛的席面,招待前来“添箱”的亲友们,到下午四五点钟,婆家会打发四个小伙子前来“抬箱”,就是把娘家陪送的大型家俱提前搬过去摆在新房里,但只搬空箱子,不搬亲友们添箱的礼物,这些礼物要留到婚礼上给娘家人撑门面。就如现在年轻人结婚时,把娘家陪送的冰箱洗衣机先摆进新房里,到结婚那天只在包装箱上贴上喜字拉过去。我以为这是现代生活催生出来的,没想到还有一些古风古韵在里面。在婆家的四个壮小伙抬箱子的时候,娘家也派四个小伙子,把家俱护送到婆家,叫做“押箱”。抬箱和押箱的挑着家具,专门走人多热闹的大街。一路上欢笑热闹,招摇过市,以此显摆他家的婚事办得多么气派。解放前青海人口稀少,全市只有五万人,住在城中的更是寥寥无几,所以彼此都认识,街上的人只要看见抬箱者和押箱者,就知道是谁家和谁家在办喜事。

  到了晚上,前来“添箱”的亲友们大多离去,只有几位至亲的女眷们坐在炕上,比如新娘的姑姑、姨妈、舅母等,还有新娘的母亲和送亲奶奶,她们守着新娘,依次嘱咐新娘到婆家去应当遵守的礼节,比如孝敬公婆、和睦妯娌、夫妻恩爱、勤俭持家等等。当然,也教授一些婚礼上应当注意的事项,比如进洞房时要抢先一步,到婆家后几天不下炕,怎样和婆婆小姑子斗智斗勇。有的大户人家,在这天晚上还要请城里有名的唱家来唱曲儿助兴,主要唱一些平弦、越弦等。内容也多是宣扬尊老爱幼、克己忍让的,如《赵五娘吃糠》、《丑女识宝》、《三娘教子》等。

   五,娶亲

   在青海娶媳妇都是在半夜里进行,不能见太阳,湟源也不例外。一般都是凌晨三点左右出发,赶天亮前把新娘娶回家里。对于这个现象,有研究婚俗的专家认为,这与古代抢婚的习俗有关,很久以前生活在青海这块土地上的古羌人,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娶妻很困难。故此,只要看到年轻的女性,必定要抢过来做妻子。倒不是说抢婚一定要在夜里进行,而是娶亲的人提心吊胆,唯恐自己如花似玉的媳妇半路上被别人抢去。为安全起见,只好半夜里偷偷摸摸地把媳妇娶进门。

   现在早已没有抢亲这一说了,恐怕你前脚抢媳妇,后脚警察就会找上门,但这个奇怪的习俗却一直保留了下来,如今,湟源的娶亲依然是在半夜里进行。在女方家,新娘的亲戚们围着新娘说长道短的时候,男方家已经做好了迎娶的准备。新房里挂着宫灯、喜幛,桌上供着红鸾喜神的牌位,左右贴着“东王公赐福、西王母降祥”的喜联,在大红蜡烛的照映下闪闪发亮……

   在我的印象中,青海人娶亲一般新郎倌是不会亲自去的,只让委派的亲友去女方家娶亲。后来逐渐发展成新郎馆也亲自去娶亲,到这天,新郎倌已穿戴一新,以前是长袍马褂,现在是西装革履,准备跟着娶亲的人去迎接新娘。娶亲人主要有媒人、娶亲奶奶(娶亲奶奶是上有父母公婆,下有儿女,且能说会道的“全可人”)。还有负责抬东西的,负责敲门的,现在还加上了负责摄影录像的。这些人捧着两只大红的喜盒,一只喜盒里装着新娘上轿时穿的衣服,戴的红盖头,还有化妆品、梳子、镜子、头绳绢花等。另一只喜盒里装着送给娘家人的“离娘肉”,包括羊肉方子、酒、茶叶、红枣、核桃等,这些东西都是双数。在以前,还有吹鼓手,三四个人拿着喇叭、唢呐、竹笛、云锣等,一路上吹吹打打地往新娘家走来。现在社会发展了,婚事上,吹喇叭的、吹唢呐的等都不用了,那些吹鼓手只能在丧事上大显身手了。

   到了新娘家门口,只见大门紧闭,悄无声息。这时候,娶亲队伍中的吹鼓手就走上前去,对着大门起劲地吹打乐器,敲门的人也上前敲打大门,并高声喊叫。关于喊门的对答,据说也有约定俗成的内容,比如,外面喊:“开门来,wǒ men移花儿来了!”里面问:“你们移的啥花儿?要移到什么地方去?”外面答:“wǒ men移的牡丹花,要移到……”里面又说:“那门锁着,钥匙寻不见呗。”外面的人会意,赶忙掏出红包从门缝里塞进去:“钥匙在这儿哩,麻烦打开个!”娶亲人一般先用小钥匙(红包里只有一元或二元的)试探,如果不行,再改用大点的钥匙直至最大的钥匙(里面五十或一百元不等)。每当钥匙从门缝塞进去,里面突然变得鸦雀无声。不一会,里面又喊叫声一片。于是,吹喜乐的重新呜哩哇啦地吹奏起来,敲门的人又开始下一轮的对话。按照青海人的规矩,这个过程最少要重复三遍。

   三遍过后,门突然打开,只见新娘家冲出十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把娶亲人挡在门外,同时搬出一张方桌,上面摆着拴了红线的酒壶和酒盅。这些人斟满酒盅,开始给娶亲人敬酒,从媒人敬起,喝一个放进去一个,不喝的人不让进。一时人声鼎沸,笑语喧哗,热闹的婚礼就此拉开了帷幕。实在不会喝酒的人,也要接过酒盅浅抿一下,否则很难通过这一关,这个过程叫“拦门酒”。

   关于“拦门酒”,据说也是抢婚习俗的遗存,是说以前那些强盗们抢媳妇时遭到了娘家人激烈的反抗。喝过拦门酒,进入新娘家,媒人和娶亲奶奶就把喜盒里的东西掏出来放在堂屋面柜上,掏一样给娘家人交代一样。东西摆完,站在后面的吹鼓手们又把乐器放在嘴上,开始新一轮的吹吹打打。乐声中,来娶亲的人们表情严肃,开始焚香、点蜡,并跪拜神位,叫做“敬神祝福”。现在这一仪式早已消失,因为现在的人们已经不敬畏鬼神了。

  如今,喝过“拦门酒”后娶亲人才可进门,可这时女方家早已站满了人,他们纷纷上前,抢夺娶亲人带来的包袱。如果被抢去,到时交包袱时少了什么东西,就得拿钱来购买被抢去的东西。

进屋拜过神位后,即由娘家人请到早已准备好的酒席桌前,款待前来娶亲的人,首先,给娶亲人倒一碗茶,名叫“空茶”,等娶亲奶奶将带来的所有东西都交待给送亲奶奶后,才可上席,如果,所交待的物品少了或不让大家满意,就必须掏钱,直到满意为止。然后,由娘家人将所有娶亲人让到酒席桌前坐好,重新倒茶,一般是奶茶,碗里放二颗红枣,这叫“实茶”。倒实茶后才开始正式的开席。这顿饭叫“上马席”,条件好的人家准备“八盘”,条件不允许的人家准备“六大碗”。顺便说一下,“八盘”和“六大碗”有很大的区别,一是数量上有差别,八盘是八个菜,六碗当然只有六个菜。二是质量上有差别,八盘装在盘子里,菜的内容一目了然,而六碗是装在碗里,看着碗挺大,其实底下装的都是洋芋豆腐青菜,只在碗的上面摆几片肉装样子。

就在娶亲奶奶交“针线”的同时,娶亲人中间出来两位由婆家人委托,且能说会道,能喝酒的人站在供桌前恭恭敬敬地下酒帖。首先,下酒帖的人从怀里掏出早已准备好的,用红纸叠好的帖子,酒帖折叠也有讲究,必须是九折,象征着“长长久久”,且两头都不能见白色的边,下酒帖前,下帖人必须先喝四杯酒,然后再双手举着帖,大声说:

“首先恭请xx家所有祖宗;

   其次,恭请新贵人(新娘子)及新人的外爷外奶奶、阿舅舅母、姨娘姨夫、姑舅姐妹;

   再次,恭请新人的父亲母亲、伯父伯母、叔叔婶婶、娘娘姑夫、哥哥嫂子、姐姐姐夫、弟弟妹妹、及亲戚朋友、隔壁邻舍等于阳历x月x日,农历x月x日到xxx地(酒店)做客”。

   假如下酒帖的人将前后顺序每说错一次或漏说一人,就会喝四杯罚酒,然后重新说,直到完全说对为止,如果酒量不好或不会说的,就得往死里喝酒,大多数下酒帖的人,一个酒帖下来,就会喝的大醉。

   下完酒帖,所有娶亲人方可正式入席,即(上马席)。

   也有的人家下洒帖是在头一天,娘家人恭喜待客时来,当然,这时候由于客人较多,说什么的人都有,你就是全说对了,再能说会道,也不是众人的对手,娘家人仗着人多,往往会无理搅三分,直到将下酒帖的人喝爬下才罢休。

这边的闺房,开始打扮新娘。以前并不注重化妆梳头发,只在脸蛋上涂点胭脂,头上随便梳两个“抓角”。值得一提的是,那会儿出嫁姑娘,新娘在娘家并不改发式,还是照着姑娘打扮,只有到了婆家,拜过天地后,才改成已婚妇女的发式,这个习俗在很多地方都流传着,并不像现在的影视剧、书本中描写的那样,新娘在上轿之前就已经发髻高耸,想当然地把人家打扮成已婚妇女。

  新娘梳好头后,便穿上淑衣淑裙,外套“路衣”,以前,这个路衣,必须是正月十五演社火时,给那位叫“胖婆娘”的角色做的戏衣。胖婆娘在社火中暗含着“送子娘娘”的意思,借胖婆娘的衣服,就是暗中祈望新娘身体健康,嫁过来后能生养儿女,所以,那会儿谁家娶媳妇,都要拿钱去租胖婆娘的衣服,就如现在租婚纱一样。除“路衣”外,新娘戴的盖头也颇有讲究,是专门到寺庙里找老和尚或老喇嘛包经书的包袱皮,用这样的包袱皮当盖头,大概是沾染了经卷的气息,半夜在去婆家路上有辟邪趋吉,大吉大利的功效。这块包袱皮很珍贵,就由新娘戴到婆家去作为珍藏,新娘的母亲另外买一块红绸缎送还到寺庙里。现在,这种路衣和盖头都已不用了,路衣就是由婆家娶亲时带来的红色长大衣,盖头也改用红丝绸挽成大红牡丹代替。

   那时候,新娘出门还要带两样东西,日月镜和宝瓶。日月镜是大小两块铜镜,分别挂在前胸和后背,大的那块叫日镜,挂在背上,属阳。小的那块叫月镜,属阴,挂在胸口。新娘身上的两块宝镜,据说发挥着照妖镜的作用,能照出一切鬼魅邪祟,使它们不敢近前侵害新娘。但是我想,这也是很早以前抢婚的时候,人们为了避免误伤新娘而想的办法吧?而“宝瓶”就是一个很普通的瓷瓶,内装五色粮食、钱币等,意味着新娘将家里的粮食钱财都带过去了,嫁过去后衣食无忧,不指靠婆家过日子。

  与此同时,娶亲奶奶还要向新娘的母亲讨要一样东西,这是两只精巧的小碗,装着满满的大米和红枣,再用红纸整个包裹起来。这个仪式叫“讨饭碗子”。娶亲奶奶把讨过来的“饭碗子”带到婆家,交给婆婆,直到新娘生了头胎孩子,这对小碗才可以启封使用。

   出门的时辰到了,新娘在娶亲奶奶和送亲奶奶的搀扶下迈出闺房,来到家中的正房,新娘开始大哭,说着不忍离开父母的话语,新娘的母亲也大哭,说:“总算你进了神仙一样的人家……”此时,堂屋地中已摆着一只装满粮食的大斗,这只斗跟别的斗有点区别,中间钉着一道横梁。新娘就在这只斗上象征性地坐一坐,随即,围在一边的人扑上去争着抓取斗内的粮食,据说这只方斗象征着平安,谁抢上内中粮食就能保证谁平安。好在这只方斗很大,每个人都能抢上一把粮食,所以每个人都能平平安安。

   在大家欢笑着抓取粮食的时候,新娘走出房门,手里拿一把红筷子,背着撒向屋内。有人说,这是“快生贵子”的意思,也有人说是祝娘家人“快发财”。这其实是把好运永远留在娘家的意思。之后,由新娘的哥哥或舅舅抱起新娘,塞进放在门口的花轿内。轿子里已经坐着一个小男孩,俗称“压轿娃”,一般由新娘的侄子或外甥担任。

   现在娶亲都是小车,而这种花轿只能去展览馆或博物馆欣赏了。

  一路上,新娘还要不间断地哭,不能停下。假若停下了,就会遭到别人的耻笑,认为巴不得当上新娘子。即便这样,还是有一句俗语流传下来了:“剩饭咋热是冷的,新娘咋哭是哄的”。如今,许多繁文缛节已经消失殆尽。然而,旧的礼节消失了,新的礼节在不断地诞生,比如,现在的新娘化妆,就由专业的化妆师上门服务,一连几个小时精心打扮,淡妆浓抹,头发上撒金粉,眼皮上贴星星,贴眼捷毛等。光是指甲的修饰,就有千变万化无数种名堂。临上花车前,请专业的摄影师拍下全家福,新娘穿着婚纱站在最中间,这也是新娘家族一段美好的记忆。

   六,婚礼

花轿到达新郎家门口,顿时乐声大作、鞭炮齐鸣。此时,新娘不会主动下轿,必须由婆家人给“压轿娃”塞几个大红包,新娘才肯下轿,新娘在大门口下轿时,由娶亲奶奶和送亲奶奶两边搀扶,然后,由新郎替换下送亲奶奶,改由新郎和娶亲奶奶两边搀扶,这是娶亲奶奶给新娘手里塞一把打开的新锁,并由新娘将锁环压上,象征着从此婆家将面柜的权利交给了新娘。然后穿过院子进入花堂。院子里挂着大红灯笼,点着“松蓬”,就是把木料搭成井字形的篝火。照得院内亮如白昼,地上铺着大红毡,新郎和新娘并排缓步前行,红毡不够用,就由两三块倒换着铺。

  花堂里面人声鼎沸,灯火辉煌,供桌上摆着红鸾天喜神的牌位,香炉中香烟袅袅,花瓶里芙蓉锦绣。还摆一溜干果筒子,里面盛满了红枣桂圆等干果。印有喜字的大红蜡烛闪闪发亮。当一对新人站在堂前时,婆家人将一大盆核桃、红枣、花生、喜糖撒向堂前的各个地方,这种风俗叫“满堂喜”。其他人就疯了似地抢着,凡抢到核桃、红枣、花生、喜糖的都喻示着粘了一对新人的喜气,象征着从此后,大吉大利,平安幸福。

   这种仪式结束后,由司仪有请公婆分坐在中堂两端,然后,司仪开始主持婚礼。在湟源把司仪叫“赞礼”,赞礼果然嗓音洪亮,气宇轩昂,指挥新郎新娘拜天地拜父母。当然,以前的赞礼不会一上来就喊“一拜天地”,而是有一大段的说词,比如:

各位亲朋好友:大家早上好!

一世良缘同地久,百年佳偶共天长!从简约精练到永恒经典,精彩演绎出人生中最浪漫的一刻!今天是公元xxxx年x月x日,农历x月xx,据擅观天象的权威人士说,是黄道吉日,欢声笑语,天降吉祥。在这个大吉大利吉祥喜庆的日子,新郎xxx和新娘xxx怀着两颗彼此相爱的心,终于走上了这庄严神圣的婚姻殿堂,正是,才子配佳人,地久共天长!

我宣布:xxx、xxx拜天地仪式正式开始!

第一项:新郎新娘拜天地:

一拜天地之灵气,感谢上天赐姻缘;一鞠躬!

二拜日月之精华,感谢月老牵红线;二鞠躬!

三拜天地为媒妁,比翼双飞结良缘!三鞠躬!

第二项:拜高堂——有请双方父母就坐。

主持词:水有源,树有根,儿女不忘养育恩,今朝结婚成家业,尊老敬贤孝双亲。

一拜父母养我身,天大不及父母恩,一鞠躬!

再拜爹娘教我心,爹娘恩情比海深,二鞠躬!

尊老爱幼当铭记,爱心孝心献双亲!——三鞠躬!

第三项:夫妻对拜

主持词:接下来是夫妻对拜,二位新人向左向右转,在咱们这里有这么一个风俗,夫妻对拜的时候啊谁鞠躬鞠得越深说明谁爱对方爱得越深:

一拜一心一意,一往情深,白头偕老,举案齐眉,一鞠躬;

二拜两厢情愿,两全其美,相濡以沫,相敬如宾,再鞠躬;

三拜三生有幸,三星高照,志同道合,永结同心,三鞠躬。

祝二位新人喜结连理,比翼双飞。早生贵子,阖家幸福!

三拜九叩之后,就是最精彩的项目:送新郎新娘入洞房,鸣炮、奏乐、撒喜糖。

我宣布:新婚庆典拜天地仪式圆满礼成。

   随着一声“送入洞房”,两边的宾客突然像受惊了一样,扑上前去抓住新郎新娘就往洞房里推。据说,谁捷足先登进入洞房,抢先坐在床上,在以后的生活当中,谁就拥有主动权,所以,两边的人都拼命把自己的人往前推。往往挤到洞房门口,两个人谁也进不去,就有聪明的人一把抓下新郎的帽子,朝床上扔去。人没到,帽子到了,也算抢先了。可怜新娘无物可扔,又蒙着红盖头,只好甘拜下风。不仅如此,在进入洞房的那一刻,婆家的女眷们在厨房内拿着菜刀锅铲擀面杖乱剁乱敲,名曰“铡煞”,说是给新人避邪。

   进入洞房,洞房的供桌上再没有红鸾喜神了,却点着一只巨型的油灯,这盏灯是一个包着红纸的大瓦盆,盆里装满了各种粮食,上面覆盖着一个粗泥碟子,碟子里注满清油,里面卧着一根染红的棉花芯子,这盏灯叫“长命灯”,要在洞房里点三天三夜不让熄灭。新郎用秤杆挑去红盖头,名讲“称心如意”,新郎看见新娘美丽的容颜,四目相对,却不敢传情达意,因为旁边就站满了婆家的女亲眷。其中一位端着红漆托盘,上面放着两盏“喜茶”,就是奶茶,漂着两个圆圆的红枣。新人喝下喜茶后,另一位女眷上前,红漆托盘里是两只用红线拴在一起的酒杯,请新人喝交杯酒,青海人把这个仪式叫“合卺礼”,“合卺”的杯子也很讲究,最好是黄杨木的,没有黄杨木别的木头也行,但一定是要木制的。交杯酒不能用手端,更不像现在演绎的那样套着胳膊喝,而是头对头地一起去喝,往往新郎和新娘头碰在一起,就有好事者把两个人的头摁住不放,新房里顿时笑声一片。

  在以前,青海人结婚还有“禳床”的习俗,就是撒帐。

  禳床在湟源的婚俗中一直存在。程序是,新媳妇娶进门,拜完天地入洞房后,让新郎新娘面对面坐在牙床中央。从娘家来的送亲奶奶就作揖邀请早在旁边等候的能言善语的两个“禳床贵人”,给他们红包,敬上喜酒,请他们给新人禳床。“禳床贵人”受了“贿赂”,便各拿两个油包儿,上到炕上,围着新郎新娘一边转圈,一边振振有词地“禳解”起来:

天有圆,地有方,红对子贴到门两旁,亲戚朋友们喜洋洋,欢歌笑语飘出墙,天配的姻缘传四方;鞭炮响,迎新娘,新郎新娘跪拜花堂,拜罢花堂快入洞房,你拉我扥抢上炕,一对的鸳鸯配成双;油包儿拾上茶端上,核桃红枣碟子里装,邀我老汉来禳喜床,乐的老脸放红光,手捧的热茶没处放;脚踩红毯上炕沿,门神老儿两边站;双脚踏上象牙床,新娘新郎幸福长。左脚踏的是青龙头,七对骡子八对牛,右脚踏的是白虎尾,七石谷子八石米。踏罢青龙出房门,上墙上挂的是宝雕弓,宝雕弓上三根箭,养下的男儿考状元;宝雕弓上三根葱,养下的女儿坐正宫;踏罢白虎祥云升,南海殿端坐的观世音,观音身披三条红,养下的姑娘水灵灵。一禳禳个家有粮千石,爷爷奶奶福禄寿全,父母双亲身体康健,新郎新娘喜结良缘。二禳禳个白虎不沾床,两家有喜情深意长,夫妻两人好比鸳鸯,亲戚邻居常来常往。三禳禳个开泰的三阳,三星高照满园吉祥,三盏明灯照在中堂,

牡丹开花绿叶来帮。四禳禳个四季里财到,四红四喜满脸欢笑,相扶相帮百年合好,夫妻二人白头到老。五禳五子捧寿好运来,五朵金花要扑满怀,金银财宝它滚滚来,粮食满仓就溢出外。六禳要禳个留子留孙,幸福路上相爱相亲,尊老爱幼的模范人,叶叶儿绿来花儿红。七禳了禳个七擒孟获,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情意相连相互般配,好像堂屋一对红柜。八禳禳出个八福长寿,八栋神仙来喝喜酒,新郎新娘鸿运当头,八面来财就像水流。九禳禳给的九盏连灯,下凡人间九女星君,给你二人把喜来恭,只夸你俩情深意重。十禳禳给了个满堂红,全家里平安万事兴,出门了遇上的贵人,进家了还有个笑声。一禳么再禳的十一禳,白粉壁墙上画凤凰,我劝朋友们出新房,新郎下来把门顶上。今天晚上拜天地,来年养个大胖子,新娘放屁,大吉大利,再有再放,兴财发旺,连放三儿,头上戴的花儿、连放四个,新娘子是个屁胎,放个不住,金银存库。禳床禳了个好,我老汉得了俩个囫囵宝。

   随着“禳床贵人”离开,撒帐的人手里端着大盘子,里面是满满的核桃、板栗、桂圆、糖果和钱币。他们站在床边,一把一把地往四处抛撒盘子里的干果,一边撒一边还念叨:双双核桃双双枣,养下娃娃满炕跑;双核桃单枣儿,养下儿子叫尕宝儿;单核桃双枣儿,养下丫头叫巧儿……新房里的人就抢拾这些东西,据说给新人撒过账的干果有神奇的功效,捡到核桃的要生男孩,捡到红枣的要生女孩,捡到钱币的要发财,捡到糖果的能找上对象,若已经结婚,则预示着一生甜蜜幸福……所以,在新房里捡东西的人你抢我夺,欢声雷动,人人脸上都喜笑颜开。

   在新房里闹得一片欢声笑语时,另一间屋子里也是热闹非凡,前去娶亲的人和娘家送亲的人因为劳苦功高,被婆家安排在一起吃酒席,谓之“下马席”,于是猜拳喝酒,互不相让,婆家人轮番上阵,都想让娘家人全部喝醉。

   同时,婆家所有人都要喝一碗放了四颗红枣的奶茶,美其名为新人进门“满堂红”。

   七,摆针线

   婚礼仪式完成,差不多天也就亮了,新郎要去请新娘的家人来赴席。新郎倌穿戴一新,在“支客”的陪同下出门去,支客就是婆家专门请来在喜事上帮忙的人,每个人都有具体的分工。

  新郎和支客们来到娘家,娘家人又摆出方桌敬“拦门酒”,之后,进入房中,将带来的礼物摆在面柜上,在祖宗牌位前叩头行礼,意思是,从此以后,我就是你们家的女婿了,我也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了。岳父母满心欢喜,做长面招待女婿和支客,意思是祝愿这门婚姻天长地久、不要中断。

认完亲后,新郎和支客们再次诚恳邀请娘家人去赴席。于是娘学人收拾嫁妆,抬着礼盒,大人小孩高高兴兴地到婆家去吃酒席。如今,这一规矩早已打破,现在的婚礼一般都在大饭店举行,不用婆家邀请,娘家人早早过去操心张罗了。

   当娘家人来到婆家门口时,都不下车,只等婆家人发红包后帮忙往家里搬嫁妆。同时,婆家人也不甘示弱,一张大桌子把大门挡得严严实实,娘家来的人不喝酒谁也别想进。于是,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娘家人鱼贯进入婆家大门。院子里,已经摆好了桌子。等娘家人坐定,支客们便倒上奶茶,端上来馓子、油包儿、点心等食物,这个仪式叫做喝“下马茶”。喝完下马茶,收拾完桌子,婆家的人都聚拢过来,该是娘家人“摆针线”的时候了。

此刻,以新娘的母亲为主,几个女眷把带来的包袱全部打开,把里面的东西尽数摆出来。衣服、被子、毛毯、床罩之类的大件就搭在院中的铁丝上,枕套鞋袜荷包针扎之类的小件,就摆在方桌上,当然,贵重物品如手表、首饰、手机,也得一一摆出来,丝毫不敢马虎。以前,这些衣物枕套之类,都是新娘亲手绣制的,摆出来的意思,就是让婆家人看看新娘子的针线手艺如何,所以叫摆针线。现在都买的成品,真正会针线活的新娘子往往没几个人。

   摆针线的另一个意思,是暗示婆家人,你们送的东西都陪嫁过来了,wǒ men没有贪污。你婆婆妯娌大姑子小姑子的都看清楚,免得日后挑wǒ men的礼。并且,在你们送的基础上,wǒ men家额外陪送了多少东西,希望你们心中有数。

   针线全部摆出来后,新娘的母亲打开一个包袱,拿出一套衣服,由新娘的舅舅亲手给新郎穿上,谓之“冠戴新郎”。这里面也有一个说法,如果先穿鞋子,是表示娘家人对新郎非常满意,日后把他的地位抬得很高;而如果先戴帽子,就有点压制新郎,让自己家的女儿占上风的意思,有时,为了一顶帽子,往往会闹出许多不愉快。由此可见,婚姻是个多么深奥的事情啊,每时每刻都在昭示着它的复杂和不可操作性。

   冠戴完新郎,娘家人还要给新郎的父母,哥嫂,弟妹等赠送衣服、鞋袜、枕头、手巾等礼物。这个仪式叫“抬针线”。抬针线有抬里、抬外之说,抬外是指给婆家所有的大小亲眷每人都有一份礼物,包括已出嫁的女儿。而抬里只给公公婆婆,新郎的兄弟们赠送礼物。抬什么样的针线,根据娘家的经济情况而定。

   抬完针线后,就把外面摆着的衣物丝织品刺绣品之类的收起来,装入陪嫁过来的门箱之内。全部装完后,由公公婆婆向箱子内撒核桃、红枣、钱币等。娘家人站在一旁起哄,嫌钱币的响动不够大,逼着公婆拿出大票子往里扔。所以,凡是做过公婆的人都在感叹:“媳妇娶进门,还得一头老黄牛”。最后,在众人的注目下,由小姑子给两个门箱落锁。娘家人一般给小姑子一双袜子或一只针扎手工作为答谢。由小姑子锁门箱,大概含有希望小姑子口风严谨,不要到母亲面前挑唆嫂子是非的意思。

   最后,新娘的母亲把钥匙亲手交给婆婆,由婆婆打发人把门箱抬到新房之内,摆针线仪式结束。接下来,便摆开宴席招待娘家人,新郎的父亲和兄弟们一桌一桌地敬酒,劝大家吃好喝好。请来的支客们在端上香喷喷的饭菜时,还要和娘家客人划拳喝酒,务必使娘家人全部喝醉,这样他们才算尽到了职责,心里才高兴。

   吃饭中间,在一道叫“葛仙汤”的菜上桌时,新娘的母亲则要离开席桌,手里拿着毛巾、香皂、红包之类,到厨房答谢掌勺师傅,这个礼仪叫“抬上汤”。新娘母亲把礼物一一送给厨师,表示感谢。嘴巴会说的还有一套套的谢礼词,什么“厨长厨长,手艺高强,切得又薄,炒得又香,一条毛巾擦个汗,几元薄礼谢厨长……”厨长用围裙擦擦油手,憨厚地笑笑,也说一些恭喜恭喜、花好月圆之类的吉利话。

   现在,这一仪式好像反过来了,各大饭店为了争夺客源,不仅饭菜打折优惠,在结婚仪式上,还要给新郎新娘及家人赠送礼物。给厨师抬上汤?那是哪一辈子的事情。摆针线,也早已不摆了,一是现在的新娘不知针线为何物,二是现在的流行趋势一天一个样,流行什么穿什么,谁没事买一大堆衣服放在家里干什么?所以,这一仪式都快消失了。

   八,闹洞房

   娘家人酒足饭饱,再由新郎和支客们恭恭敬敬地送回家去,临走婆家还要给两瓶酒,几包烟。这时,天已差不多黑了,支客们收拾完残席后,开始鬼鬼祟祟地行动起来。原来,他们是为晚上的“闹房”做准备,商量着怎么“闹”才尽兴。

   此时,新房里已经聚集了很多人,青海人很看重闹洞房,认为闹得越凶,小两口以后的生活会越幸福,所以,很多人是婆家专门请来的。这些人挤在新房里,逼着新郎新娘表演各种节目,语言粗俗,动作放肆,小夫妻俩敢怒而不敢言,只好任他们摆布。即便闹得过火了,婆家人也不敢有丝毫不满的表示,因为有个说法,“结婚三天没大小”,意思是不分尊卑,不论辈分,任何人都可以拿新郎新娘取笑逗乐。新房里闹得怎么出格,公公婆婆听见了也只当没听见,任其胡闹。青海人传统的闹房节目有“点烟”、“筷子夹针”、“吃悬果”、“糊仰尘”(仰尘就是纸糊的顶棚)等等,据说都非常的不雅。

   如此看来,闹洞房实际上是一个很不好的习俗,那么它为什么就不被淘汰,而是一代代地流传下来了呢?究其原因,它的存在,自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以前,男女双方在结婚前从来没有见过面。直到娶进门来挑起盖头的那一刻,新郎才知道自己的媳妇长得啥样子,是俊是丑是健康是残疾都得要接受,反之,新娘也一样。两个从未见过面的人突然要在一起生活,而且还要进行人生实质性的夫妻生活,他们很难一下子进入角色,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心理障碍。闹房就是给他们一个缓冲的阶段。在众目睽睽之下,原本陌生的新郎新娘坐在一起,被别人逼迫着做各种亲昵的动作,就是在无意间暗示他们,夫妻生活就是这样子的,所以不必害羞,也不必有顾虑。经过闹房这一关,新郎新娘的心理障碍减轻了许多,可以坦然地面对以后的生活。

   夜晚,当闹房的人闹得心满意足、尽兴离去的时候,有一些小孩子还偷偷摸摸地躲在新房的窗户根底下,听新郎新娘都说些什么话,这些小孩子里也包括新娘的小姑子和小叔子,这个习俗,叫做“听床”。如今湟源人大都住上了高楼大厦,好事者想“听床”也办不到了。

   第二天早晨,婆婆会烧好洗脸水,由小姑子端着,请新嫂子起来洗脸。脸盆里不光是洗脸水,还有婆婆放进去的银镯子、铜钱、核桃、红枣等。新媳妇洗完脸后,要用婆婆的衣襟擦手。同时要给小姑子一个红包表示感谢。这个仪式叫“盥洗”,预示着一家人相亲相爱、团结和睦的家庭生活开始了。

   九,闹公婆

   婚礼后的第三天,婆家才开始招待自己家的亲戚朋友,也是摆上丰盛的宴席,也是由支客陪着,大家猜拳行令,尽情吃喝,快乐而热闹。其间,还有一次热热闹闹的谢媒仪式。当宴席吃到中间,开始上甜食时,新郎和新娘端着酒壶酒杯,挨桌给大家敬酒,旁边一位女眷陪着,通常是新郎的大妈或婶子,她的任务是介绍新娘子认识所有的来客,敬一位就介绍一位:这个是党家嫂子,这个是姑舅姐姐,这个是上院里的嬷嬷,这个是下院里的婶婶……新娘就甜甜地叫一声,那位亲戚在喝下酒的同时往新娘的托盘里放几块糖或糖包,预祝他们以后的生活甜甜蜜蜜。当然,现在这些东西早已拿不出手了,放在盘子里的,是清一色的人民币。这个仪式叫“认新亲”,意思是叫新娘认准自己家的亲戚六眷。

   这边正敬酒,那边突然有几个人将公公婆婆拉过来,按在椅子上不由分说地抹起来,给公婆的脸上涂上锅底的黑灰,为了增加亮色,还要挤进去一些黑鞋油,把脸彻底抹成黑色,再用口红在两腮边画个红艳艳的红脸蛋。之后,给公公反穿上羊皮袄,腰间绑上一根草绳,草绳上拴着火铲、炉钩等用具,头上扣一顶破草帽,叫“煽火草帽”,还要戴上一副用箩卜块抠成的眼镜。把公公装扮成这样,叫“打扮火爷”。给婆婆同样反穿上皮袄,腰间绑一只大牛角,耳朵上挂两只用大红辣椒穿成的耳环,叫做“牛角婆婆”或“歪辣婆婆”。牛脾气倔,不好驾驭,惹急了还爱用牛角顶人。辣椒表示厉害,预示着婆婆厉害,不好伺候,在以后的日子里一定要处理好婆媳关系。

  那么,把公公打扮成这样,寓意是着:你当公公了,要树立起自己的威信,时刻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对儿媳要像女儿一样疼爱,不能干出有悖于人伦的事情。

   把公公婆婆打扮好后,摁坐在高椅子上,请出小两口来敬酒。新媳妇端着酒杯,改口叫爸爸妈妈,叫一声就得要往托盘里放一次钱,喝一杯酒也要往托盘里放一次钱,直逼得公公婆婆把身上的钱全部掏干净为止。

  十,回门

   新媳妇娶过门,该请的客全部请完,该打点的人情也全部打点好了,但婆家并不能就此松一口气,因为还有很多仪式需要公婆出面操作,比如谢东,就是答谢喜事上来帮忙的支客们。比如打点新娘下厨房,新娘回门等。

   其实在整个婚礼上,新娘的父亲一直不露面,就是第二天早上去婆家摆针线,他也回避不去。直到婆家招待完全部的宾客,他才拿着给女儿女婿的礼物,带上一把挂面,到婆家去看望女儿,这个习俗叫“下面”。其实下面也是个很重要的仪式,况且来“下面”的是新娘的父亲。婆家早早地做好准备,请亲朋好友来陪这位岳丈大人。

   不论酒席有多么丰盛,美酒有多么醇香,新娘的父亲一定要带一把面条,还有青菜、咸盐,甚至调料。酒席吃到最后,还要把他带来的面条煮好,再由他亲口吃下去。关于这个习俗,有一个后娘虐待女儿,最后由婆家伸张正义的传奇故事,女儿的父亲夹到中间很难做人,所以,下面的习俗是他自己带面条,自己吃。

   古诗上说:“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是说新媳妇要在娶来的第三日开始下厨房做饭,但在青海人的传统婚俗中,新娘子在第八天才下厨做第一顿饭,通常做一顿臊子面,请全家人来吃。臊子面的好坏在于擀面的功夫上,擀得又薄又光,切得又细又长,才被认为是好茶饭。在这一天做饭叫“霸家鬼儿”,看她是否节约粮食柴禾,是否持家有方。现在,许多人家新娘子下厨房时包饺子,寓意为一家人和睦相处,团团圆圆。在第九天做饭就由新娘子自己做主了,叫“久机灵儿”,主要看新娘子是否聪明伶俐,xīn líng手巧,是个有生活情趣的人。

   之后,便是回门。现在回门是小两口自己回,在以前,是婆婆、小叔子或小姑子陪同两位新人,说白了,这一天是新娘家回请公婆一家人。也是在清晨天不亮时,一家人提着礼物浩浩荡荡地来到新娘家,娘家准备丰盛的酒席招待。席间,两亲家母坐在一起,亲亲热热地有说不完的话。从此,两个原本陌生的家庭,因儿女的婚姻而走到一起,成了亲戚,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和友情。当晚,全家返回,新郎和新娘也跟着回来。

   大约过半个月时间,新娘的母亲正式邀请女儿回娘家,叫做“坐娘家”,新女婿亲自护送到娘家,留下媳妇自己回去。这一回在娘家待五到七天,叫“坐头回洞月”。新婚夫妇,如胶似漆,新娘的母亲把女儿叫回去“坐洞月”,是让女儿休息几天。所以说任何习俗都是在生活实践中产生的。

   所以说,在青海娶媳妇,如果不懂这些规矩,事情就要黄一半。

杨永春: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人。爱好文学,喜欢用文字抒发情感,曾经在杂志《甘肃财苑》,湟源《日月》,海北州《西海文艺》等刊物。数十家公众平台刊发诗歌、散文、小小说。現为《祁连文学杂志》,《现代作家文学》,《作家前线》系列公众平台特约作家,《昆仑文学》微刊会员,《丹噶尔文学苑》小说编辑。

新娘  婆家  媒人  娶亲  

精彩推荐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24 芙蓉文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1019821号     豫公网安备4103220200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