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芙蓉文章网 散文美文 浅议荆轲之刺秦王

浅议荆轲之刺秦王

收录时间:2021/5/30 2:03:59

关键字:荆轲  燕太子丹  秦王  燕国  

阅读:164

荆轲做为《史记·刺客列传》里的人物,从此名垂千古。大概这与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史学观,有着直接的关系吧!而他留给后世的除了“图穷匕见”的成语之外,剩下的大概便是由好友高渐离击筑声中的歌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

当时,秦国已经俘获了韩王,又乘势举兵向南进攻楚国,向北威逼赵国。赵国无力对付秦国,那么灾难就要降临到弱小的燕国。至于各诸侯国,也都屈服秦国。针对这种局面,燕太子丹主张派一位天下最大无畏的勇士,胁迫秦王政,迫使他将兼并的土地归还给各诸侯国。就如同曹沫当年逼迫齐桓公归还鲁国丧失的领土一样。如若胁迫不成,便杀之,使秦国自乱阵脚,为各诸侯国的东山再起提供良机。

燕太子丹,听说荆轲有这样勇士的潜能,便携带厚礼,求之。荆轲在与太子丹的交谈之后,答应了此事。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荆轲叩请太子丹将燕将军樊於的头颅和燕国督亢的地图奉献给秦王政,以待伺机下手。将军樊於为顾全大局,甘心自刎以献头颅。太子丹又预先求取到天下最锋利的匕首,令工匠把匕首烧红浸入毒药。同时还委派燕国勇士秦舞阳当他的助手,同去秦国。

如此周密之部署,加之勇冠天下的刺客,应该是十拿九稳的事。然而世间的事,总是这么离奇。纵然有了完事具备的前提,也有了东风,结局却是功亏一篑。

二人抵达秦国后,通过秦王政的宠臣蒙嘉,也如愿地见到了秦王政。图穷匕见后,荆轲乘势抓住了秦王政的袍袖,举起匕首刺向秦王政的胸膛。秦王政惊恐跃起,挣断袍袖(错失良机)。荆轲随即追逐秦王政,王绕柱奔走(再失良机,秦王政徒手)。殿上群臣惊呆,无法施以援手(因为法律规定,在殿上侍从的群臣不得携带任何武器),只得徒手救驾,并喊道“大王,把剑推上背!”(无力回天)。随后勇冠天下的刺客—荆轲,被秦王政挥剑砍断了左大腿(败局已定)。而他在绝望中的痛骂是这样的,“此事所以不能成功,只是想活捉你以后强迫订立契约,归还所兼并的土地,以此回报燕太子丹。”随后被分尸示众。秦王政为此勃然大怒,在增派军队到赵国后,就随秦大将王翦攻打燕国,而破燕。

这就是燕赵的勇士—荆轲。他把“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壮歌声留在了,易水河畔。这对于殷切期望成功的燕太子丹来说,是失望的。这对于为顾全大局而死的将军樊於,是一种不敬。或许荆轲,把“此事所以不能成功,只是想活捉你以后强迫订立契约,归还所兼并的土地,以此回报燕太子丹。”做为首要任务,可是他还有第二套方案:即杀死秦王政,使秦国自乱阵脚,为各诸侯国的东山再起提供良机。

纵然第二套方案,不能实现,也不能自暴“此事所以不能成功,只是想活捉你以后强迫订立契约,归还所兼并的土地,以此回报燕太子丹。”目的。因为这无疑把燕太子丹置于死地,也加快了燕国灭亡的步伐。更何况,做为刺客即便失败,也不能说出雇主的名字,这大概是一种行规或者职业道德(这就如同一个囚犯,他本身所从事的工作是一种人心所向的道义。在他被铺之后,他也做到了从容就义,只是他却因脱口而出的随意,使得现存的有生力量得到了全军覆没。更或者如同“我爸是李刚”之唐突。)wǒ men应该怎么来评价荆轲,也许没脑子是最佳、最通俗的诠释吧!

荆轲做为刺客,他违背一个刺客的道义。当然有人会说,历史人物总会有自己的局限性。况且,将军樊於头颅是物证,燕国督亢的地图亦是物证。在铁证如山的事实面前,即便荆轲不说这一段话,燕国也是难逃干系的。因为秦扫六合,已成定势。

就算燕国难逃干系,就算事后秦灭的第一个国家也是燕国。但这与荆轲的职业道德却是两码事。如果荆轲在事败后,只字不提,那么燕国纵然难逃被灭亡的命运,那么燕太子丹或许对荆轲的敬意也不减一分。当荆轲说了这一席话,燕太子丹在得知讯息时,在国破家亡时作何感想,我想大概留下的只是一句:用人不当吧!

做为燕赵勇士,荆轲是失败的;做为一名刺客,荆轲是失职的。尽管他被司马迁列入《史记·刺客列传》,但在我看来荆轲留给后世应当是不世之功、或者是份马革裹尸的光荣,而不是一个刺客嘴里悲壮的歌声。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家之言,对于他人的其它说辞(如秦之大势所趋,不以成败论英雄等),也当恭耳听之。这样才能方显文化之多元,彰显百家之态势。

荆轲  燕太子丹  秦王  燕国  

精彩推荐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24 芙蓉文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1019821号     豫公网安备41032202000179